頭頸癌照顧團隊

團隊

亞東紀念醫院為新北市唯一醫學中心,主要服務的民眾為板橋、土城、三重以及新莊的新北市市民。目前亞東紀念醫院設有約1千床的急性病床,亞東醫院頭頸癌治療團隊每年約收治300名的頭頸癌患者。可能是因為有相當多南部的勞動力來自中南部,也有很多的民眾有著抽菸和嚼檳榔的習慣,所以新北市仍然是好發的地區。亞東紀念醫院結合耳鼻喉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腫瘤暨血液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影像醫學科各主治醫師為核心醫療團隊成員以及社工師、營養師、心理師等等專業人員為頭頸癌患者提供服務成立跨科別的頭頸癌照顧團隊,本團隊於2022年通過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評鑑通過頭頸癌照顧服務認證。
台灣地區多數的頭頸癌病人為男性,從事勞動工作藍領階層,中壯年居多且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罹癌前有抽菸、喝酒及嚼時檳榔的習慣,口腔清潔、癌症預防及健康促進的素養不足。 頭頸癌病患面臨困境除心理上不確定感、外觀結構改變、溝通能力與方式改變、體力衰退、經濟與實質損失、社交活動減少、醫療社會支持與重返職場困難(梁佳穎.林郁舒,2015)。過去我們團隊研究發現,頭頸癌患者治療後,可能因為婚姻、家庭的因素影響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謝忱希 廖立人 2019 )。
頭頸部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層面,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本計畫將利用現有的頭頸癌治療團隊,結合社區NGO 的力量, 提供癌友以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我們不但提供患者家庭所需的醫療相關訊息、病人照顧技巧訓練、邀請病人及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更提供心理諮詢及相關社會資源及因應技巧訓練,發展頭頸癌慈悲關懷社區的照顧模式,經由此計畫我們將能發揮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健全家庭支持功能,持續提升患者治療後之健康生活品質,讓患者不但活得長、而且活得有更有品質。

完整的頭頸癌照護模式


頭頸癌醫療團隊編制在全院癌症委員會下,負責診斷與治療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癌。團隊由口腔顎面外科林秉毅主任擔任照顧團隊召集人,耳鼻喉部廖立人主任擔任亞東紀念醫院頭頸癌監測暨研究小組召集人,負責各項照護指標之監測。照顧團隊採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負責各項頭頸癌診斷及治療。

核心團隊成員

腫瘤內科︰蔣京谷醫師、吳嘉芸醫師
口腔外科︰郭英雄醫師、林秉毅醫師、楊濡瑄醫師
耳鼻喉科:廖立人醫師、羅武嘉醫師、吳伯軒醫師、鄭評嘉醫師、洪偉誠醫師
放射腫瘤科︰熊佩韋醫師、謝忱希醫師、徐晨雄醫師、呂岳峰醫師
組織病理科︰吳建慧醫師
影像醫學科︰郭冠宏醫師
核子醫學科︰蕭聿謙醫師
癌症防治中心︰劉家蓁、林鈺欣腫瘤個案管理師
團隊
在疾病照顧方面包括由耳鼻喉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腫瘤暨血液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影像醫學科各主治醫師為核心醫療團隊成員,結合整形外科、牙科、肝膽腸胃科、核子醫學科、病理科、復健科、精神科、家庭醫學科安寧療護、護理師、腫瘤個案管理師、藥師、營養師、腫瘤心理師、社工師、語言治療師、復健治療師及靈性關懷人員的專才,加上家庭醫學科協助戒菸、戒檳、癌症篩檢及三高預防,彼此合作凝聚共識,因此能提供良好醫療服務及完善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在日常照顧上,不但藉由跨團隊照會,充分表達照護病人的建議,共同合作照顧病人,亦有定期腫瘤討論會,皮瓣重建討論會,作為團隊成員彼此溝通的管道,照顧過程亦可藉由照會相關科別,建立密切溝通。 團隊組織圖

本團隊特色包括:

1. 有效率的皮瓣重建團隊
頭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甚至免疫治療,頭頸癌的外科治療往往需要廣泛的切除腫瘤,切除的缺陷則有賴皮瓣重建團隊,本院重建團隊由整形外科阮廷倫及張惇皓醫師負責,重建後的病人,會轉至外科加護病房照顧,讓手術無後顧之憂,病人在外科加護病房穩定後,會轉回病房由有經驗的護理團隊照顧,由於這樣的團隊合作,成為醫療隊隊最佳後盾,大家的目標都是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
2. 放大食道鏡檢查引領全國
亞東醫院頭頸癌醫療團隊在10年前便已經注意到頭頸癌病患有極高的機會罹患第二癌,其中又以食道癌的預後最差,團隊的腸胃內視鏡室鐘承軒主任發現以放大內視鏡進行食道的檢查,輔以含碘染劑檢查,可以有效的早期發現食道病變,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成果發表在多項的醫學期刊上,並在國內外廣泛獲得認可,近年來台灣健保給付新診斷的頭頸癌以及追蹤的頭頸癌每年一次頭頸癌的食道鏡檢查,多少與我們研究成果有關。
3. 頭頸癌監測暨研究小組
團隊於癌症治療中心頭頸癌多專科團隊治療團隊下設立”頭頸癌治療成效監測小組”,監測疾病照護計畫執行狀況。小組的工作目標包括監測疾病照護計畫執行狀況,每年規劃頭頸癌年報,監控頭頸癌治療成效及年度計畫、多項照顧指標;疾病照護計畫監測等。小組並提出多項研究計畫如2021進行中之院內研究計畫: 探討亞東醫院頭頸癌患者之預後因子(IRB 109169-E), 藉此確保並提升疾病照護品質。
4. 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中心
本院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中心目前擁有螺旋刀影像導航系統(HT)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連續5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殊榮!根據本院長期追蹤統計資料顯示,針對侵襲性鼻咽癌,前導性化學治療,之後再加上同步性螺旋刀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增加控制率與降低局部復發率及副作用的嚴重度。由長期存活曲線觀察發現,鼻咽癌病患接受螺旋刀治療,其三年整體存活率為84%。口腔癌病患接受螺旋刀治療,其五年整體存活率為87%。。除此之外,一般接受IMRT的病人,發生嚴重性口乾發生率約33%,三級皮膚炎發生率約30%,二級以上體重下降發生率約35%,而治療後吞嚥困難發生率則約30%。但是本院長期追蹤統計資料顯示,螺旋刀放射治療降低了病人治療副作用,因同步性放化療後所產生的嚴重性口乾發生率僅約4%,三級皮膚炎發生率僅約7%,二級以上體重下降發生率僅約7%進而減少病人發生敗血性感染的機會,而治療後吞嚥困難發生率則僅約14%,大幅降低了吞嚥困難後遺症。同時導航螺旋刀增加了20%以上的病人能在8星期內完成治療,進而增加口腔癌患者的存活與局部控制的機會。同時,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資料顯示其邊緣治療失敗占了失敗案例中的52%,透過影像導影系統,我們發現每日位移量最多可達1cm。故透過每日影像導影系統進行每日治療位置之校正,可提高精準度而降低邊緣治療失敗的機會,而對提高局部控制與存活率上,做出貢獻。

團隊不但是跨科別,更結合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心理師等等專業人員為頭頸癌患者提供服務成立跨科別的頭頸癌照顧團隊。 跨團隊圖
本團隊於2022年通過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評鑑通過頭頸癌照顧服務認證,為新北優秀的治療團隊。 然而過去我們團隊研究發現,頭頸癌患者治療後,可能因為家庭的因素影響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謝忱希 廖立人 2019 )。 而且頭頸部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本計畫將利用現有的頭頸癌治療團隊,結合社區NGO 的力量, 提供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我們將提供患者家庭所需的醫療相關訊息、病人照顧技巧訓練、邀請病人及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提供心理諮詢及相關社會資源及因應技巧訓練,可望提升家庭支持功能,發展頭頸癌慈悲關懷社區的照顧模式。

未來發展趨勢

頭頸癌團隊持續多科合作,以病人為中心照護模式,藉由人員教育與培訓、研究與創新、各項指標追蹤監測提升醫療品質,並結合社區參與(口篩轉介及深入家庭)來建構全面的病人照護,期望成為民眾首選的頭頸癌治療照護團隊。

指引

2024團隊指引
AJCC 頭頸癌分期指引(8th ed)

核心團隊醫師介紹:


1.廖立人醫師 2. 羅武嘉醫師 3. 吳伯軒醫師 4. 林秉毅醫師 5. 楊濡瑄醫師 6. 林世強醫師 7. 吳嘉芸醫師 8. 謝忱希醫師 9. 徐晨雄醫師 10. 呂岳峰醫師 11. 郭冠宏醫師 12. 鄭評嘉醫師 13. 蔣京谷醫師